随着第33届东南亚运动会进入筹备阶段,东道主泰国近日做出了一项引发广泛关注而且引起热议的决定。泰国体育局(SAT)官宣确认,将在本届赛事中对部分参赛运动员实施性别检测,消息一经公布,立刻在东南亚体育圈乃至国际社会掀起了激烈的讨论。
而引起该项决定的爆点,是此前越南女排有违规参赛队员,被国际排联重罚,U21越南女排的部分成绩取消,从而导致一系列赛程重新编排的连锁反应,影响所有参赛球队的备战安排。另外泰国女排在此前地区赛事中意外输给越南成年队,也引发媒体与球迷对女排球员性别问题的关注。
国际排联近年来,围绕“性别认定”与“公平竞赛”的话题持续发酵,另外在整个体坛圈里面,特别是在排球、田径、格斗类项目中,关于参赛资格与性别的争议屡见不鲜,泰国主办方因此承受了更大压力。
泰国体育局局长孔萨克·尧玛尼在记者会上表示:“性别检测将在本届东南亚运动会实施,是否检测将取决于各运动项目的规则与国际联合会的规定。对于排球、柔道、拳击、足球等对抗性强的项目,性别差异可能直接影响比赛结果,因此检测是必要的。但对于生理因素不明显决定比赛胜负的项目,则不一定需要进行。”
孔萨克进一步强调:“一旦规则被列入比赛要求,运动员必须遵守!”此话虽未点名具体项目,但其讲话直接暗示,武术类项目、女排项目甚至是足球,都会纳入检测范围。
值得注意的是,泰国排协主席此前也公开表示,将向国际排联建议在世界女排锦标赛中引入性别检测机制,尽管该建议是否会被采纳仍不确定,但无疑凸显了泰国方面对这一议题的高度重视。
其实性别检测并非新鲜事物,但是排球方面还未有主办方敢于公开这样表示过。早在上世纪,国际奥委会(IOC)就曾多次尝试推行不同形式的性别认定标准,从染色体检测到激素水平测试,方法不断变化,但其实无论采用何种方式,争议始终伴随。
支持者认为这是保障竞技公平的必要手段,而反对者则质疑其科学性和人权合规性,甚至批评此举可能造成运动员的心理压力与社会标签化。另外科学界对此也长期存在分歧,一方面,部分专家指出运动员的生理性别并非单一维度可定义,基因、荷尔蒙、身体表现之间存在复杂联系;另一方面,赛事组织方必须在“尊重个体”与“确保公平”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。
随着比赛临近,关于性别检测的争议只会愈演愈烈,它不仅涉及体育竞技本身,更触及社会对性别多元与平等的认知。可以预见,第33届东南亚运动会或将成为区域体育史上争议性极高的一届赛事。
*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,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。